2023年6月13日,科创板迎来开板三周年,即将在7月22日迎来开市三周年。科创板的到来,打开了注册制的大门,也给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带来了创新,更灵活的激励工具、更宽泛的激励对象范围、更大额度的激励总量、更灵活的定价方法等,加上科创公司强烈的人才激励需求,使得科创公司成了股权激励的高发地。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底,科创板已有242家企业共公告了310份激励计划,实施占比达56.15%,而大多数公司选择在上市1年内公告激励计划。从实施进展来看,多数2023年7月前实施激励的公司员工基本已经可以开始行使首批获益股票的权益,那么这些实施过股权激励的公司员工收益如何了?是不是所有的公司都“一股就灵”呢?今天让我们从大数据来看一下科创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后续员工首次行使权益的收益情况。

选取2023年6月31日前授予权益给激励对象的方案作为统计样本,样本数据合计129份,涉及126份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2份第一类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和1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在129份激励计划中,有5家激励计划已终止实施,124份激励计划在实施中。

一、多家欢喜个家愁,整体上员工能有所获益

从实施案例来看,科创公司偏爱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因该激励工具兼具第一类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低”及股票期权“未来出资”的特点,相对属于“高收益、低风险”的工具,如公司未来股价下调,股价低于授予价格,公司可以选择不归属,员工没有资金风险。因绝大部分案例属于有授予价格折扣且无出资的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八成以上的样本数据在第一个归属期的归属时点收益率【收益率=(授予日一年后股价-授予价格)/授予价格,暂不考虑个人所得税的影响,下同】为正,即如归属股票员工基本可以获益,但各家收益差异较大,具体分布如下:

注:①收益率分布数据不包含5家终止案例。

②从实践数据来看,80%以上的激励计划都是等待/限售1年,为了便于统计分析,假定前述样本全部为授予日12个月后可以开始归属/行权/解锁,选取授予日一年后(±5日)的股价来预估可兑现时点的股价。授予日一年后为到期可归属时间,但该时间不代表公司实际去办理归属时间,同时员工实际收益与其实际出售股票时间相关,本处收益仅预估公司整体可归属时点的收益情况,不代表员工实际收益。

从以上数据可以观察到,约有75%的样本首次可归属时点的收益率可以达到30%以上,约有49%的样本首次归属收益率达到1倍以上,另外有16份样本收益率达到5倍以上,员工首次归属收益颇丰,可谓“一股在手,人难撬走”。

二、收益不及预期,能否守得云开见月明

据观察,仍有将近10%的样本(全部为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在首个可归属日处于没有收益的状态,对于这部分激励计划,激励效果不及预期,如果首个归属期业绩考核达标,相信公司也暂不会为员工办理归属,但激励计划的归属时间一般都有12个月,他们在后续能否守得云开见月明呢?

对于12份暂无收益的样本,我们同时观察了其IPO发行价与2023年6月30日股价,有6家股价已跌破IPO发行价,这6家样本中有4家上市后业绩大幅下滑,在基本面不改善的情况下,激励效果估计难达预期。对于其他6家企业,以630收盘价来观测其收益率,波动甚微,如果只是短期遇上了市场行情调整,我们或许能期待一下后续可以有所收益?

另外,对于5份(全部为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终止实施激励的样本,仅有一份激励计划在第一个归属期收益率约为40%左右,其他样本在授予日一年后股价基本与授予价格持平或倒挂,员工基本无获益。在前述样本中,有3份公告称或因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业绩不达预期,继续实施激励难以达到激励效果,因此终止实施激励,从目前归属时点收益来看前述方案继续实施激励确实没有激励效果。在实施激励后,公司内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导致未来业绩会发生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终止后再规划合适的方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高低收益背后,授予价格成王道?

授予价格越低,激励对象安全垫越高,员工激励收益也越高,但相对应的,公司的激励成本(股份支付费用)也越高,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也更大,那么是否高收益背后就一定是公司公告时点给员工给予了较大的折扣,低收益就是一定是没有给予折扣或较低折扣?低授予价格是否是王道,让我们下篇告诉你。

来源:荣大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