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提出“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后,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有关房地产业的表述中提出了“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连续两年出现“新发展模式”且表述有递进关系,这意味着路径和方向已经逐步明晰。

事实上,从去年至今,多份涉及房地产业的高层文件,多场发布会,都提出了“新发展模式”。有观点指出,新发展模式或落脚在住房体系建设、租购并举、盘活存量等方面。笔者认为,抓住“民生”这一关键词,正是向新模式过渡的重要一着。

房地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条长,触及范围广,关系到每个人的居住、工作、生活,与传统制造业、“三新”产业、数字经济都有行业关联性,而且有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城镇化建设,盘活城市片区等多重作用,但最根本的,是为社会解决生存、发展空间的增长及改善的需要,因而关乎民生福祉,更关乎“住有所居”这一重要目标,本就有很强的民生属性。

在城镇化持续推进,居住品质提升需求持续升级的大背景下,房企布局扩张迅猛,规模不断做大,销售额屡创新高。但在“高周转”模式和投机冲动的影响下,房价被推升,挡住了部分群体,特别是年轻群体追求“安居梦”的步伐。而无序扩张、无视风险,也让一些房企自2023年下半年起遭遇流动性难题,甚至深陷债务囹圄。

笔者注意到,在强调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等要求的同时,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提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

新市民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人是国家前行的未来所在,刚性、改善性住房需求则直接关系到生活品质的提升。解决好这几类群体的住房问题,恰恰需要房地产业积极发挥民生属性。这既要靠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框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也要靠房地产业各参与主体的积极行动,那些业绩增长稳健、财务风控有效、公司治理规范、项目运营健康、转型升级到位、责任担当有力的优秀房企,无疑是中坚力量。

我们能看到,过去几年已有不少房企认真对待“民生”课题。一些房企积极响应号召,在城市更新、片区开发、园区建设中参与到保障房、人才房、租赁住房的建设大潮中来;一些房企扎根于中小城市和乡村,通过项目开发和老旧小区、村庄微改造来提升当地人居环境;还有房企发力服务领域,从服务社区迈向服务城市,通过数字化探索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发展赋能。这些都是与民生充分结合,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有力举措。

目前房地产业下行风险仍未解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房地产的表述也被放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段落中。从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仍有9.8%的同比降幅,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23.3%、26.6%,大致回到了2023年左右的水平。这意味着今后一段时间,纾企业之困,应宜居之需,保障房屋交付,重塑市场信心,仍是重中之重。

对房企而言,“保交付”正是当前最大的民生课题。随着融资“三箭齐发”,房企在债券、授信、配股等领域的融资渠道正在逐步拓展,各地因地制宜调整调控政策,房地产业的下行周期有望在未来获得改变,“保交楼”专项借款及配套资金将继续加快落地,市场预期有望重塑。而在未来,强化民生属性,发力民生地产,优先满足居住需求,势必将成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重要底色。

【记者】葛政涵

【作者】 葛政涵

南方产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