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节选自《历史是平的》初稿。

《历史是平的》

中国历史书籍汗牛充栋,单正史即有《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和《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资治通鉴》、宋元明清纪事本末等,总字数四五千万不止。再加杂史、野史、史论、史料,更浩如烟海。那么,它们到底讲了什么呢?能否简要归纳一下?

曾国藩所谓:

肢体虽大,针炙不过数穴。--曾国藩致胡林翼信札

中国历史的穴位是什么?

孟子所谓: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孟子·告子上》

凡学什么东西,都应先立一个大框架,才不会乱套。中国历史的大框架是什么?

总之,中国历史的精髓是什么?

这个问题若搞不清楚,以史为鉴便是空话,也谈不上读史明智。怎么办呢?我们先听一下大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怎么说吧。他在《国史大纲》序言里说过:

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今将为国史写一简单扼要而有系统之新本,首必感有此苦。--钱穆《国史大纲》

可见,他对于回答这个问题也颇为难。最终,他列出三条: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社会经济,认为:

大体言之,历史事态,要不出此三者之外。--钱穆《国史大纲》

《国史大纲》所讲,大致即此三条的细化。

《国史大纲》

我们再听一下吕思勉先生怎么说吧。他在《中国通史》诸论里说过: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序》,把历史上的事实分为两大类:一为理乱兴亡,一为典章经制。这种说法,颇可代表从前史学家的见解。--吕思勉《中国通史》

他赞成元代史家马端临的说法,认为中国历史主要讲了两条:一是理乱兴亡,一是典章经制。所以,他写《中国通史》就照着这两条,写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串讲各朝代的兴亡历程;另一部分,串讲族制、兵制、官制、刑法、文教等各种制度问题。

钱、吕二先生所讲虽各有侧重,但大体不外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之类,他们认为这些是中国历史的精髓所在,最值得研究探讨。对此,我作为一个“对本国已往历史怀有极大温情与敬意的人”(钱穆语),实难苟同。因为时代不同了,我们看历史的视角、视野、关注点已经不一样了。

【图1】

我画了一张示意图(图1),这是一条时间的轴线,也是一条历史的轴线,这上面有三个点:过去、现在、未来。立足“现在”,设想“未来”,回溯“过去”,得出一个“历史讲了什么”的答案,来解决这个现在的问题,实现那个设想的未来。这是我理解的历史研究法。

钱穆写《国史大纲》,他立足的“现在”是怎样的?设想的“未来”是怎样的?翻看一下《国史大纲》的最后两页就知道了。此处不便讲,不必讲,汉景帝所谓:

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汉书·儒林传》

对于“中国历史到底讲了什么”这个问题,身处不同时代的人需要不同的答案。钱穆、吕思勉在80年前给出的答案,有他们的历史局限,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过时”了!而且,他们还都带着几分致君行道的意思,尤其钱穆,这跟现在的形势也已经挨不上了。历史学家还能参与政治、参与顶层设计吗?恐怕不能了。总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哈。

那么,以二十四史为主体的中国历史到底讲了什么呢?它的精髓是什么?答案我已经讲了两百多遍,就是每期《谷园讲通鉴》片头的那段话:最牛的人,最酷的事儿,最经典的智慧,最极致的精神。上下千年,生死兴衰,尽在谷园讲通鉴。再进一步讲,中国历史的精髓就在于它的两大主题和两大宗旨。

【图2】

两大主题即人生成败和国运兴衰;两大宗旨即传承经验和构建信仰。这就是中国历史的穴位,就是中国历史的大框架,就是一个面向普通老百姓的,具有现实关切的“中国历史到底讲了什么”的答案。

为什么说,中国历史的两大主题是人生成败和国运兴衰?这从二十四史的形式体例来看是很明显的。

二十四史中每一部史整体上都是写一个朝代,实质即一个国家政权兴衰的过程,亦可谓国运兴衰的过程。《汉书》写的是西汉的国运兴衰;《后汉书》写的是东汉的国运兴衰;《三国志》是写的魏、蜀、吴三国的国运兴衰;等等。把这些国运兴衰串连起来,就是上至黄帝,下至大明朝,整个四五千年中国的国运兴衰。

每一部史具体内容又都是以纪传体为主,都是一个又一个历史人物的传纪,比如《史记》的《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孔子世家》《陈涉世家》《萧丞相世家》《伯夷叔齐列传》《李广列传》,等等。每篇传纪都是写这个人出身如何,做了什么事,怎么成的,怎么败的,怎么死的,无非人生成败。

《中国通史》

总之,中国历史千言万语讲的就是一个国运兴衰中无数人生成败,或说是无数人生成败里一个国运兴衰。所以说,人生成败与国运兴衰是两大主题。

在这两大主题的背后,有一个“变”字,即司马迁所谓“通古今之变”的“变”。人生成了、败了,是变;国运兴了、衰了,也是变。只要把这个“变”字搞清楚,就可以以史为鉴、鉴往知来。那些变好了的经验可以学习,那些变坏的经验要警惕。这就是司马迁著《史记》的一个宗旨,即传承经验。

司马迁

另外,司马迁还要“究天人之际”,他要搞清楚在整个“古今之变”的过程中,在这些人生成败的过程中,在这个国运兴衰的过程中,人的因素占了多少,天的因素占了多少。怎么还有天的因素呢?这是个信仰问题。天人之际、天人合一,实为中国古人信仰体系的基础。整个的中国古人的道德、伦理、礼制、世界观、人生观,乃至整个文明,都是基于信仰的。在传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整个民族共同记忆的基础上,构建信仰体系,这是中国历史的大宗旨。